5月23日,網(wǎng)友在深圳富士康龍華園區(qū)外舉牌抗議,稱不滿富士康“十連跳”后給出的“員工個人原因”的說法,希望找出真相,阻止“第11跳”,一時引來眾多富士康員工圍觀。但就在時隔2天的5月25日早上,富士康又傳員工墜樓噩耗。
5月25日凌晨,又一條年輕的生命飄逝于富士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富士康”)觀瀾園區(qū)華南培訓中心整齊的樓宇間。這一跳,已經(jīng)是富士康迎來的第十一跳。很多人在悲嘆生命逝去的同時,已經(jīng)覺得非常不可理解,為什么一個公司會有這么高頻度的自殺事件?這段時間來,一再被曝光的富士康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究竟會給員工的內心造成怎樣的影響,會不會就是這些年輕人自殺的重要誘因?媒體在此事件中有沒有責任?許多問題耐人深思。
自殺是種傳染病
1774年,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后,社會上有不少青年效仿小說主人公維特飲彈自盡,“維特效應”從此被定為引發(fā)自殺模仿行為的學術名詞。自殺就像一種傳染病在人群中蔓延,就以富士康為例,2009年7月以來其廠區(qū)內接連發(fā)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其中有5起密集地發(fā)生于2010年3月11日至4月7日的短短28天中。自此,富士康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中,“維特效應”也隨著引發(fā)核放大。
有學者認為,就富士康跳樓事件而言,“在媒體的報道下,悲觀情緒被放大了?!彼舱J為,過度渲染有可能引起自殺率增加,但在他看來,這不應該被稱作“示范效應”,而應該叫做“情緒傳染”。
但富士康跳樓事件中,學者們并不滿意國內媒體的表現(xiàn)。他們認為,將這些事件視為靈異事件,將自殺原因神秘化,視之為“魔咒”、風水問題,并不利于減少輕生的悲劇發(fā)生,甚至還有媒體采取煽情、渲染的報道方式,“讓人感覺有點幸災樂禍的意味在里面,這絕不應該”。
還有學者認為,“暗示、模仿、傳染”是造成富士康工廠跳樓事件不斷發(fā)生的行為鏈條,“如果不打破這個行為鏈,悲劇還有可能會發(fā)生”。他建議,富士康應盡快聘請有資質的、高水平的心理專家進入,對員工進行心理輔導,扭轉員工心態(tài),打破這條行為鏈。
降低勞動強度,建立群體歸屬感
很多人在看到富士康工作壓力大,老板壓迫剝削員工的報道,但是似乎卻忽視了它奇特的另一面,比如打工者不愿在同事中交朋友,即使住一個寢室,互相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也普遍存在。富士康曾開展過這樣的節(jié)目,只要有工人能說全自己室友的名字,便獎勵現(xiàn)金,但是,絕大部分人答不出來。這里的打工者被認為處于“原子狀態(tài)”,相互之間非常疏離。
研究表明,個體的社會關系越是孤立和疏離,就越容易發(fā)生自殺行為?!蹲詺⒄摗纷髡咄繝柛烧f,“集體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殺的障礙之一。”
這種疏離化甚至讓性格開朗者陷入迷途,被廣泛報道的自殺員工盧新,就曾經(jīng)報名參加過“快樂男聲”比賽,唱歌、跳舞、旅游樣樣喜歡。
或許富士康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建立群體歸屬感,讓打工者擺脫機械人和原子人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
富士康還應該縮短勞動時間。通過減輕工作強度降低員工的心理壓力,組織集體活動的重要性,正是富士康面臨的最大問題。
自殺的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自殺者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他們覺得活著沒有樂趣,也沒有意義?!霸谖覀兛雌饋恚孟裼X得如果干不下去了可以辭職啊,可以離開啊,干嘛非要自殺呢,但是他們已經(jīng)想不了這么多了。他們長期站于流水線上,長期孤獨,他們變得絕望,覺得根本沒有出路,擺脫不了厄運,到哪里都是一樣。這種心理特別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