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美麗愿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車企和科技公司加入其中,各種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新技術、合作計劃和測試項目頻頻上頭條。盡管前景一片大好,但對于吃瓜群眾來說卻沒有什么實感,小編忽然想起美國財經(jīng)科技網(wǎng)站的一份深度報告,曾預測2020年將有一千萬輛自動駕駛汽車,然而2017年轉眼就要到來了,自動駕駛汽車離大規(guī)模量產似乎仍有不小距離。那么,實現(xiàn)量產有哪些困難呢?
技術瓶頸
目前大部分的自動駕駛,都離不開傳感器、激光雷達和攝像頭,在復雜的駕駛場景里如何識別交通標志、車輛行人和紅綠燈等,是最基本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車企都進行了道路測試,不過很多都是在較封閉單一的道路上。讓機器像人那樣具備應對各種場景的能力,仍有不小難度。
今年最負面的新聞莫過于特斯拉的致死事故,一輛ModelS以自動駕駛模式在高速上行駛,結果撞向一輛橫穿的白色卡車,事故的原因是在晴朗的天氣里,ModelS的攝像頭錯把卡車的白色車廂當成天空,以至于沒有啟動剎車。這就反映了傳感器的精度仍有待加強,目前駕駛員需要將注意力放在路面上。
倫理算法
雖說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偵測到前方障礙物時,會進行減速剎車,然而現(xiàn)實中你會面臨更極端的選擇,比如說幾個行人忽然沖出馬路,在來不及剎車的情況下,你是選擇撞人還是撞向一邊的車輛?從系統(tǒng)的算法策略來看,就是“優(yōu)先車內乘員安全”與“傷亡率最小化”的抉擇。
老人與小孩,行人與司機,讓機器去學會衡量生命價值的大小,聽起來是不是有些殘酷?但如果想廣泛普及自動駕駛,“優(yōu)先車內乘員安全”算法會更符合人的天性,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甘愿獻身去保護別人。
基礎設施
構建一個城市交通網(wǎng)絡,除了汽車還有配套的基礎設施。車企為了搶先布局,在技術發(fā)展上不遺余力,但問題是技術有了,基礎設施建設跟上了嗎?在不久的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會更加精確,然而斑駁不清的車道線、道路標志和交通燈,會讓這些努力付諸東流。從目前來看,即使是美國也有65%的公路需要重新修整。
當自動駕駛發(fā)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我們的道路設計包括路寬、護欄、減速帶等將發(fā)生巨大改變,為了實現(xiàn)自動泊車功能,也要設計專門的停車場和配套的收費系統(tǒng)。
地圖精度
自動駕駛汽車依靠傳感器獲得實時路況,但這并不足夠,因為碰到雨雪極端天氣時,交通標志變得模糊,傳感器的精度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還需要一張高精度的地圖,在現(xiàn)有地圖的基礎上,將車流量,道路數(shù)據(jù)和交通標志等具體信息一一采集。目前的商用地圖已經(jīng)做到米級精度,但要實現(xiàn)自動駕駛則需要厘米精度,盡可能地還原現(xiàn)實。
制作高精度的地圖需要高昂的成本,為了收購諾基亞的Here地圖,寶馬、奧迪和戴姆勒三大汽車公司就花費了28億歐元的巨額。如何降低地圖的更新維護成本,是車企頭疼的問題。德爾福/Mobileye、谷歌、福特都希望采用眾包地圖的方式,讓車輛代替航拍儀和衛(wèi)星,但這種方式需要足夠的用戶基數(shù)。
法律法規(guī)
自動駕駛商業(yè)化的前提是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人們最關心的責任問題,當機器代替人去駕駛,尤其是那些優(yōu)先保護車內乘客的汽車,在出現(xiàn)事故時該如何界定責任?特斯拉總裁馬斯克曾表示,未來人類駕車將是違法行為,換言之就是機器比人類更加可信。
買家意愿
車企推出的自動駕駛概念車,讓人心生向往,擺脫煩瑣的通勤駕駛,躺在車里安心聽歌、閱讀、看電影,釋放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這份期待成為車企發(fā)展自動駕駛的源動力。然而在初級階段,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特斯拉事故中那位看《哈利波特》的駕駛者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汽車協(xié)會曾經(jīng)做過民意調查,有61%的受訪者希望下一輛新車擁有至少一項半自動駕駛功能,但同時75%的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小編認為,未來短短三年恐怕難以打消人們的疑慮,尤其是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老一輩車主,2020年自動駕駛會迎來爆發(fā),但要實現(xiàn)千萬之眾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