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5日報道,在重慶的一家工廠,每隔幾秒種金屬臂就會把一塊筆記本電腦屏幕按壓到一部電腦的塑料外殼中。機械臂出現(xiàn)在這座工廠中,顯示出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電子產品制造商面臨日益增大的自動化壓力。世界上大部分個人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都是在中國組裝的。
和碩聯(lián)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重慶的部分組裝線在2014年11月引入了這個初級機械臂。機械臂旁圍著數(shù)千名頭戴淺藍色帽子、身穿針織工作服、手戴白色布手套的工人。機械臂在這個工廠仍很少見。該廠為包括東芝和惠普在內的公司生產個人電腦。
近年來,中國主要城市的最低工資每年上升超過10%。上海的最低工資現(xiàn)為人民幣1820元,而2010年初為960元。在面臨為蘋果公司等客戶生產更復雜電子設備的壓力之際,包括和碩及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組裝企業(yè)也在努力管理規(guī)模更為龐大的勞動力。鴻海精密又名富士康。
和碩的工廠車間里機器人數(shù)量仍很少,這體現(xiàn)出電子零部件安裝過程自動化面臨的挑戰(zhàn),安裝工作仍主要由人工完成,與此同時制造業(yè)的其他部門正越來越轉向機械化生產。
和碩重慶工廠的負責人EKLiao說,工廠難以實現(xiàn)完全自動化。他說,在一個有5000雇員的工廠里增加了六個機械臂,每個僅可替代半個工人的工作。和碩在重慶為多個品牌生產個人電腦,在上海為蘋果公司裝配iPhone。
大量勞動密集型、低利潤率的裝配工作仍在中國進行,這是中國在人均自動化上落后于鄰國韓國和日本的原因。日韓等國是高級電子零部件(如記憶芯片和液晶顯示器)的主要供應商,這些穩(wěn)定設計和高利潤率的業(yè)務幫助這些國家的生產變得更加自動化。據(jù)國際機器人聯(lián)合會,韓國和日本每1萬人的工廠里,就配備有超過300個多功能工業(yè)機器人。而中國每1萬人的工廠僅擁有23個機器人,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從2008年到去年,中國工業(yè)機器人的使用平均每年增長36%。
電子產品的裝配自動化推進起來很艱難,因為許多電子產品不是規(guī)?;a,一旦使用機器人來裝配,就需要根據(jù)產品型號的變化經常對機器人進行調整,而由于不是規(guī)?;a,安裝這種可調整機器人在成本上不劃算。這一點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安裝上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這些產品由不同公司設計,有不同的標準,且上架生命周期較短。像智能電話這種復雜的設備尤其難以使用機器人進行裝配。
不過電路板等標準件可批量生產,這為使用機器提供了理由。
和碩重慶工廠四層,幾名工作人員負責監(jiān)督計算機電路板的生產。那些閃著光澤的藍色線路板會進入有著長隧道的白色機器,在那里被插入芯片或其他零部件,安裝時可聽到咔噠聲。安裝完成后,電路板從隧道的另一頭出來,整個過程幾乎用不到人工。
中國工廠已開始安裝機械臂來負責組裝領域的具體任務,和碩便用機械臂安裝筆記本電腦屏幕。和碩首席財務長林秋炭,公司希望今年通過自動化將效率提高10%至20%。
但分析人士表示,合同制造商的利潤率為較低的個位數(shù),很可能無法承擔提高自動化的成本,除非客戶接受提價。和碩今年第二季度的運營利潤率為2.7%,富士康為3.2%。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副總裁李杜榮表示,除了組裝線之外,廣達電腦在其他方面也開展了最大程度的自動化,例如產品包裝、設備測試以及成品入庫等方面。他說,就組裝設備而言,電子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要足夠大才能使自動化的成本合算,但一般電子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都達不到那么大的規(guī)模。廣達電腦為蘋果公司(Apple)、惠普(H-P)等公司代工生產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
丹麥公司優(yōu)傲機器人(UniversalRobotsA/S)的中國總經理JamesTaylor表示,隨著成本更合算、更加適用的機器人進入市場,在電子行業(yè)機器人的使用將會更加普遍。他說,輕便的生產機器人通常一個在50000美元左右,一般一至三年可收回成本,可幫助企業(yè)節(jié)約人員工資和培訓費用,同時還能帶來生產率的提高。
泰勒說,每五至十年就可以見到機器人技術方面的巨大進步。他表示,十年前看似極為復雜的技術如今都顯得很普通。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表示,該公司計劃生產自己的工業(yè)機器人,用來完成較難的組裝任務以及原材料的運送。郭臺銘說,廉價勞動力將不復存在。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商。
兩年前富士康定下了一個目標,將在其組裝線上安裝100萬個機械臂,并稱該公司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具體情況未透露。
據(jù)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自去年開始就一直在與谷歌前高管AndyRubin在開發(fā)機器人方面進行合作。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