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獨立研究員李暢教授領導的研發(fā)團隊歷經六年時間在經歷了千百次實驗失敗后終于在3D打印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舉研發(fā)出被世界3D打印界稱為3D打印終極核心技術的“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從而開啟了人類控制物體內部構成的時代。
3D打印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立體制造的先進技術-逐層增材制造。但是到目前為止,3D打印只能實現對物體表面形狀的控制,而不能實現對物體內部構成的控制。而對物體內部構成的控制遠比物體表面形狀的控制重要得多。因此,如果3D打印技術不能實現對物體內部構成的控制,其意義最多也是對傳統制造技術的一種補充,絕不可能帶來制造業(yè)的革命。
控制物體內部構成的途徑早有定論,就是被稱為3D打印終極核心技術的“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很多人加入到了“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的研發(fā)行列,但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正當人們對“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的研發(fā)前景甚至對3D打印的發(fā)展前景投去懷疑的目光時,李暢教授領導的研發(fā)團隊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獨立開發(fā)出了“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這項技術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已經可以實現對物體內部構成的控制。
李教授介紹說,自3D打印出現以來,逐層(逐點)加工被認為是實現3D打印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因此,所有的3D打印技術都毫無例外地采用了這個途徑。但是這種方法存在致命缺點,就是打印速度和打印精度互相被綁架,出現了被稱為“3D打印悖論”的現象,若提高精度必然導致速度的降低;反之,若提高速度必然導致精度的下降,這意味著33D打印繼續(xù)走逐層(逐點)加工之路是一條死胡同。
而我們另辟蹊徑,拋棄已有3D打印技術的逐層(逐點)加工的固有思路,創(chuàng)立了一種多種材料的整體控制技術,來解決“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問題。
目前所有3D打印設備對打印材料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它甚至是3D打印不能迅速普及以及不能規(guī)模化生產的主要障礙。而“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對材料幾乎沒有任何特殊要求,只要是粒度相差不大的粉體即可,這就完全解決了3d打印的材料問題。
批量化生產問題
既然“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在打印材料和打印速度問題上得到完全解決,批量化生產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甚至可以說,像集成電路這樣的微加工領域里的大批量規(guī)模生產,其加工成本遠遠低于傳統加工方式。
彩色打印問題
現有所謂的彩色3D打印是通過粘接劑(不是打印材料本身)的顏色來實現的,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彩色3D打印,而“多元材料的任意分布同時打印”技術是通過直接控制材料本身的顏色的方法進行打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彩色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