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八師石河子市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率近90%,成為國內最大的機采棉生產示范基地。
2011年12月11日,記者來到149團的幾個軋花場,眼前不見了過去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的場景,沒有了人工碼垛、卸車、喂花,只有幾個人在操作著打模機、機械喂花機。在該團當了8年團長的張啟全告訴記者,不僅現(xiàn)在,整個“三秋”期間他都很“清閑”。今年全團種了15萬畝棉花,是歷史上種植面積最多、單產最好的一年。2010年招來近2萬名拾花工,2011年由于全程實現(xiàn)了機械化作業(yè),一個拾花工都沒有招,拾花期卻由過去的70多天縮短到2011年的不足30天,6.4萬噸籽棉早早進了庫。
149團2011年棉花生產方式的變化,是農八師石河子市全力推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一個縮影。
石河子市從事棉花規(guī)?;a已有50多年的歷史,過去由于全程機械化程度低,不僅職工勞動強度大,而且每年都要招大量的拾花工,連機關干部、學生都要按定額領任務,每到“三秋”季節(jié),人們都進了棉田。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師每年都要派專人赴內地招收拾花工25萬人左右,采收期長達70余天。即使這樣,每年都有棉花因來不及采收而被冰雪封凍在地里。
2011年,石河子市進一步加快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師里成立了機采棉技術攻關和機采棉加工技術改造小組,投入3億元完成了機采棉的加工配套設施與改造升級工程。各團場強化了機采棉的種植、管理和機務區(qū)的建設,規(guī)范了機械化作業(yè)的秩序,新購進采棉機63臺,從美國引進先進的在線檢測監(jiān)控系統(tǒng),有效地解決了機采棉在加工清理中的瓶頸問題。
149團良種連的職工張改珍這幾天在家里休息,她告訴記者,家里承包了60畝棉花,往年雇30多名拾花工,要拼死拼活干60多天,2011年一臺采棉機進地,用了不到6小時。她說,機械化采棉每畝只需要支付125元的服務費,而2011年人工拾花費已漲到每公斤1.8元以上,如果全部雇用拾花工,2011年要支付4萬多元的拾花費。采用機械化采棉后,除去所有開支,她節(jié)約了1.5萬元左右的費用。張啟全介紹說,一臺采棉機單日采收進度可達150--200畝,高峰期一臺采棉機日采籽棉4萬公斤,相當于1000名拾花工一天的勞動量。由于全部實現(xiàn)了機械化采摘,2011年全團減少拾花費開支1.3億元,除去機采費的開支,有6000萬元進了職工的腰包。在棉花價格遠低于2010年的情況下,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2011年,石河子市棉花播種面積218萬畝,其中機采棉面積達170多萬畝,已不再從外地招收拾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