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機接口技術也在不斷改進: 從早期的穿孔紙帶、面板開關和顯示燈等交互裝置,發(fā)展到今天的視線追蹤、語音識別、感覺反饋等具有多種感知能力的交互裝置。用戶人機界面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批處理、命令行、圖形界面三個階段,現(xiàn)在的研究和開發(fā)重點已經(jīng)放在了Post-WIMP界面上。
人機交互技術幾十年來經(jīng)歷了幾個不同的主要發(fā)展階段和典型風格。當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圖形用戶人機界面(WIMP/GUI)正遭受不斷的批評,而新的交互技術尚不成熟和普及,于是人們更為熱衷于爭論未來的人機界面“可能是什么樣子”而且莫衷一是。在此,我們也想加入這種討論的行列,根據(jù)幾年來研究工作的心得發(fā)表一些看法,談談什么是理想人機交互風格。我們的出發(fā)點處于人機工程學這個大背景,遵循人機工程學的基本觀點,在“以人為中心”前提下強調人機配合。
讓我們先考察在人機工程學出現(xiàn)之前人類如何對待工具。不管某個具體工具的設計者在某個具體時期如何理解人與工具的關系,就人類勞動(尤其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歷史長河而言,人類是在努力不懈地改造和馴服自然,而工具的制造和完善都是在服從這種目的的前提下進行的。就使用特定工具是否需要經(jīng)過訓練以及所需訓練的程度如何,也是不一而論的。人的技能有簡單與復雜之分,也許人人都能學會打字,但未必人人都能學會駕駛航天飛機。
較為合理的看法是“自然人機交互是利用人的日常技能進行的”,強調無需特別訓練或不需要訓練。但究竟什么是“日常技能”以及日常技能是否都是不經(jīng)訓練或稍作訓練即可獲得呢?語言(特別是書面語言)是必須經(jīng)過訓練的,音樂、繪畫、生產(chǎn)工藝等莫不如此。我們認為,人從日常環(huán)境走向計算環(huán)境時原本具有的技能便是所謂的“日常技能”??梢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中并不細究是否需訓練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以是否需要訓練來衡量人機交互技術的好壞。人機工程學并不否定訓練,避免訓練或減少訓練是人們的愿望,但能否做到并不完全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應根據(jù)人機交互任務的目的、特點、場合以及實現(xiàn)成本等因素來決定人機交流應達到的自然性程序。
也許對于早期的“純粹”的計算機問題和為數(shù)極少的計算機專家而言,命令語言及程序語言界面是足夠的。但是當計算機大量應用于CAD/CAM、字處理、MIS等非數(shù)值計算領域之后,需要進行大量幾何的、空間的、非數(shù)值的、非符號的信息處理手段,此時形式語言界面的復雜性、抽象性,對記憶負荷要求等限制了計算機應用的深入和普及,隨之直接操縱給用戶界面技術應運而生并廣受歡迎。我們相信,形式語言不會消失,當然也不能強迫所有用戶都接受它。這正如數(shù)學語言并不會被其它形式的語言(如圖形的、手勢的)所取代,雖然心理學家嘗試在數(shù)學教育中大量利用非數(shù)學手段;又如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各分秋色,聽眾各有所好。目前,直接操縱界面不但沒有徹底取代形式語言界面,而且其自身也表現(xiàn)出許多局限性。而基于語言的對話式交互方式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只是對話語言不再限于單純的形式語言,而是引入了自然語言或類自然語言對話,如所謂的第四代語言,甚至引入基于語音的人機對話?;谛问秸Z言、自然語言或類自然語言的用戶界面本質上都是命令驅動的,其基本模式與直接操作用戶界面相反。這兩種本質不同的人機交互模式在人類的日?;顒又卸即嬖谄鋵男问?,分別對應于語言的和非語言的交際活動,后者泛指形體語言,包括姿勢,情態(tài)、觸摸、近體、標志等。語言具有后天習得性,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書面語言需要正規(guī)和專門的教育和訓練才能掌握。
我們認為,自然人機交互模式是以直接操縱為主的、與命令語言特別是自然語言共存的人機交互形式。理想的人機交互模式就是“用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