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布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中繼2015年8家企業(yè),今年山東又有7家企業(yè)入圍,成為示范項目最多的省份之一。
作為大型生產類企業(yè)集中的省份,山東在大力發(fā)展智能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很多企業(yè)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局限于硬件升級的“機器人生產”,卻忽視了智能制造中“人”的因素。
機器人生產趨熱
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綠色輪胎智能制造是本次山東入圍的7個試點之一,生產線上使用的是另一家青島企業(yè)生產的機器人。“加熱到900攝氏度的高溫環(huán)境,把里面的設備在4.5秒的時間內,快速拿到壓機進行沖壓。”青島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開發(fā)部副部長于培娥介紹說,這款機器人產品穩(wěn)定可靠,已經裝配國內首條熱成型自動化生產線。
不難想見,機器人確實提升了生產線的效率,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震對此評價頗高:“產品的質量合格率提高了70%以上。”
相對于工人,用機器人生產差錯自然會少很多,難怪今年山東將把智能機器人創(chuàng)新關鍵技術突破作為重點,未來還將在工業(yè)領域培育建設500條無人生產線、300個數字車間和100個智能工廠,以智能制造推動山東工業(yè)強省建設。正因如此,濟南翼菲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張賽認為,將智能制造等同于機器人制造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部件。”
前有《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后有山東15家企業(yè)先后入圍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張賽就直言山東是他們公司最大的市場,“山東食品、藥品、日化的龍頭企業(yè),基本都是我們的客戶。”
為搶占智能制造的高地,各地的機器人制造項目紛紛上馬機器人工業(yè)園。據不完全統(tǒng)計,去年中國建成的這類工業(yè)園多達25個,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扶持力度,“重慶、東莞、蕪湖、江浙地區(qū)的扶持力度最大。為了引進機器人制造企業(yè),各地出臺的政策基本是低價甚至免費使用園區(qū)廠房、稅收返點等,甚至還有直接資金支持。”張賽告訴導報記者,因各地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出現少數企業(yè)打著生產機器人的幌子,靠政策套利的情況。
行業(yè)亂象叢生,張賽認為目前機器人生產有些過熱,但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才培養(yǎng)問題,“具體來說,是誰操作這些機器人來生產的問題。”
“重硬件輕軟件”
“智能制造的含義不能局限于機器人生產。”張賽認為,現在企業(yè)對智能制造的理解有些偏頗,“其實智能制造應該包含生產線的靈活組織、緊急情況的自動應對、降低對人工干預的需求和自動智能優(yōu)化等幾個方面。”他說生產線上集成幾個機器人,確實能提升效率和降低對人力的需求,但也僅限于此。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導報特約評論員徐逢賢強調,應該從體系的高度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人通過高科技手段,改造現有的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最后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他沒有單獨把機器人提出來,卻重點提到了“人”,這與各地紛紛興建“無人生產線”的計劃有些不同。
“實際上智能制造不是不需要人,反而是更需要人了!”徐逢賢認為,現在的制造業(yè)不可能完全依賴機器人,“以前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像機器人一樣按電鈕,很容易被機器取代;而智能制造中的工人不僅要會操作,更需要懂得維護和編程。”
徐逢賢告訴記者,智能制造不應該只有硬件,還需要更高素質的工人,這從《中國制造2025》中“人才為本”的方針中便能體現出來,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翻閱各地紛紛上馬的智能制造工業(yè)園區(qū)宣傳文案,主管部門對于入駐企業(yè)的扶持力度很大,但對于素質相匹配的工人的培養(yǎng)卻鮮見提及;對于人才引進,也僅僅停留在對高級工程師提供安家費的措施上。
“重硬件輕軟件,這的確是行業(yè)誤區(qū)之一。”徐逢賢認為這種誤區(qū)也跟智能制造發(fā)展現狀有關,“現在就是機器人取代工人,未來真正實現了生產智能化,工人自然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的作用應凸顯
無論是不是局限于機器人生產,智能制造畢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是大勢所趨。那么人究竟應該在智能制造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硬件”與人所代表“軟件”,在智能制造中又該以誰為主?
徐逢賢認為,智能制造是個自我提升、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作為制造業(y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素質也會在智能制造中得以提升。“無論是以前流水線上的那種單純重復性勞動的工人,還是設計機器人的工程師,都會在智能制造領域有一席之地,并因此提升自己。”
張賽也認為智能制造的未來,“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未來機器人應用一定會從現在的大企業(yè),向中小企業(yè)下行,而促成這種下行的因素一定是人。”張賽認為目前只有大型企業(yè)能夠一次性投入大筆資金升級生產線,而未來隨著大型企業(yè)實現了智能制造,中小企業(yè)必須跟進。“比方說中小企業(yè)只有一兩條生產線,但他們可以靠數量取勝,幾個乃至幾十個中小企業(yè)采用統(tǒng)一生產標準,一同采購我們的機器人生產線,就能分很大一部分成本。但再智能的機器人也促成不了這樣的聯合,只有人才可以。”